一、理想的教學工具
(一)有利動手動腦
制做一枚外形美觀、結構合理的模型火箭,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較強的動手能力, 因而是中、小學生上勞作課的理想教學內容。歐美一些國家規定,必須為4~12歲的兒童開設模型火箭制作課程。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學生缺乏起碼的動手能力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這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模型火箭運動在中小學校的推廣和普及,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他們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方面的全面發展,都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加深對基礎課的理解
模型火箭技術不僅可用于勞作教學,還可應用于基礎課程的教學,加深學生對基礎課的理解。例如在物理教學中,應用模型火箭,可以很直觀地讓學生明白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通過模型火箭的制作,也可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尤其是加深對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對于航空航天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和掌握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等方面的知識。
培養未來航天人才航天與航空一樣,是當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進程中最活躍、最有影響、也最有發展前途的科學技術領域,它的發展需要大批熱愛航天事業的優秀人才,積極投身并努力服務于其中。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模型火箭運動,是普及航天知識,培養和造就航天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美國歷屆參加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的青少年中,有許多人后來上大學,攻讀航天工程,并獲得學士以上學位,其中不少是博士。羅伯特·貝得榮(Robert Beidron)就是其中之一,在1974年的捷克斯拉伐克世界錦標賽上,當時年僅14歲的他獲得一枚銀牌,后來取得宇航工程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同年參賽的選手米切爾·米司(Michael Micci),時年20歲,是一位機械系大學生,后來獲得宇航工程學學士和固體火箭燃燒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宇航推進器研究中心任職。
青少年由于從小參加航天模型運動,增加了對航天事業的了解和熱愛,從而使其下定畢生投身航天事業的決心,并為此作出貢獻。
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模型火箭作為一種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體育、娛樂和科普器材,既可以用于體育競技,又可以用于教學,還可以用于娛樂和一些大型慶典活動。在珠海首屆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式上,在廣州天河奇觀開館儀式上,都曾進行過模型火箭發射表演,其景象非常壯觀。一瞬間,隨著“嗖-嗖-”的聲響,千百枚火箭齊射藍天。仰首天空,漫天五彩繽紛的降落傘和飄帶隨風飄揚,有如千百朵絢麗的花朵漂浮藍天,煞是好看,給慶典活動增加許多樂趣。